取自二十四节气的国风惊艳名,好听到爆(1)
图片
图片
壹图片
青阳(立春)
青阳是立春的雅称,出自《尔雅》,里面说“春为青阳,夏为硃明,秋为白藏,冬为玄英。四气和谓之玉烛。”意思是,春天叫做青阳,夏天叫做朱明,秋天叫做白藏,冬天则叫玄英,四季气候调和如灯火般明亮和煦。虽然《尔雅》提到了立春的名称,但并未过多谈及立春的特性,只以一句“春为发生”带过,而两汉这首《青阳》则进行了细致描写。他说,立春过后,天气转暖,万物复苏,小草生根发芽,慢慢露出它们娇嫩的拳头,一切生灵都得到了雨露的覆蔽。春雷阵阵,给在岩洞中蛰伏动的物们带来欢声笑语,它们唱着歌,击着掌,一起走向美好的春天。雨绮(雨水)
取自唐代诗人窦群的《春雨》,原句为“人间尽是逢花雨,莫爱芳菲湿绮罗。”意思是,人间的很多事情就像赏花时遇见下雨,因为爱惜花而不惜淋湿衣襟。寓意品格高尚,不随俗流。窦群这里的雨水虽然少了一份自然的生机蓬勃,却多了一份情感的坚定与豁达。雨水节气后降雨增多,且以小雨、毛毛雨为主,这意味着万物在生长的同时人的情思也在不断蔓延。然而,窦群不因雨水的增加减少自己对花的怜惜,反而冒雨赏花,颇有一种苏东坡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豁达!图片
图片
贰图片
初锦(惊蛰)
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《咏廿四气诗·惊蛰二月节》,原诗为“阳气初惊蛰,韶光大地周。桃花开蜀锦,鹰老化春鸠。”大意是说,冬至过后,阳气上升,而到了惊蛰时节,韶光弥漫大地,美丽的桃花如蜀锦一般多姿多彩,绚丽绽放。人们为了生计,趁着节气走进田间地里耕种,处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。元稹此诗犹如一个电影镜头,将惊蛰时候万物的生长,气候的变化,以及人物的活动描绘得如在眼前。值得一提的是,惊蛰最初不叫惊蛰,而叫启蛰,直到西汉时期,因汉启帝名“刘启”为避讳而改名“惊蛰”,意为唤醒。霁jì风(春分)
取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《踏莎行》,原词为“雨霁风光,春分天气。千花百卉争明媚。”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春季的第四个节气,此时昼夜平分、寒暑平衡,是春耕播种的旺季。欧阳修此词没有描写春分时节人们播种的景象,而是着重讲述了在这种好天气下人生的乐趣与美好。他说,桃花盛开,垂柳依依,这样的时候,身在江南,真是让人陶醉。更何况山峦黛绿,水波湛蓝,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。那歌楼上飘动的酒旗招引着人的心魂前去,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。一句“歌楼酒旆,故故招人,权典青衫”,让人仿佛真的被招引到了杜牧笔下“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旗风”的诗画江南。图片
图片
叁图片
清轩(清明)
取自唐人白居易的《清明夜》,原诗为“好风胧月清明夜,碧砌红轩刺史家。”意思是,月色与雕栏庭院交织, 独行回廊时弦乐隐隐、暗香浮动。之所以没有从吴惟信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,是因为我觉得白居易此诗让人耳目一新,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明节气时富贵豪门的优游生活。在这里,有朦胧的夜色,微凉的习习清风,更有雕栏玉砌,达官贵胄。他独自在回廊里走走停停,聆听管弦声乐,陪伴着桃花盛开。多美!这大概就是有钱有闲的自在吧。纤素(谷雨)
取自唐人王贞白的《白牡丹》,原诗为“谷雨洗纤素, 裁为白牡丹。”寓意纯洁美丽。特别喜欢“纤素”这个名字,有一种花中幽兰的纯净。他说,谷雨的雨水洗净素绢般的花瓣,裁剪出洁白的牡丹,佳人在这雨色中淡妆完毕,默默无语地倚靠着红色的栏杆……“晓贮露华湿,宵倾月魄寒。家人淡妆罢,无语倚朱栏。”他不仅写出了谷雨时节牡丹的纯净风姿,也在无声无息中拨开了千万男子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”的心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